手機按鈕

師德文教(股)公司 - 師資訓練、檢定認證、英語資訊、英語人才資料庫、英語教學討論區、英語教學用書、委辦師訓、師資先修班、TKT、教師聯誼會、兒童英檢、全國兒童英語檢定、兒童英語檢定、兒童英語
  • 首頁
  • 進修課程
  • 英語檢定
  • 圖書.教具
  • 網路商城
  • 其他服務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 HELLO! E.T.

  • 英語教學德博士

  • HelloET ( 65 )
  • 大師開講 ( 17 )
  • 中文證夯 ( 15 )
  • 名人對話 ( 54 )
  • 活動報導 ( 6 )
  • 教學好評 ( 9 )
  • 教學得來速 ( 8 )
  • 教學實務 ( 372 )
  • 教學議題 ( 123 )
  • 新聞報導 ( 52 )
  • 補教經營 ( 4 )
  • 試用大隊 ( 28 )
  • 聚焦英檢 ( 21 )
  • 數位講座 ( 9 )
  • 課程報導 ( 1 )
  • 辭源好好玩 ( 10 )
  • HelloET
  • 大師開講
  • 中文證夯
  • 名人對話
  • 活動報導
  • 教學好評
  • 教學得來速
  • 教學實務
  • 教學議題
  • 新聞報導
  • 補教經營
  • 試用大隊
  • 聚焦英檢
  • 數位應用
  • 數位講座
  • 課程報導
  • 辭源好好玩
  • 線上客服
  • LINE@
  • 語言教學與學習需從認知開始

    2018/1/9 分類:大師開講 作者:劉宇挺 點閱次數:7655

          有兩位在語言教學與學習界非常著名的學者―DeKeyser 和 Larson-Hall,他們在論述該如何教導成人與年齡較小的語言學習者時,曾這麼說 "Children can learn very little explicitly;adults can learn very little implicitly."。「孩子(或早學者)無法從顯性學習中獲益太多;大人(或晚學者)也無法從隱性教學中獲益太多」。這段話告訴我們,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時,需要謹慎思考受教者(學生)對應的認知發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 情況。大人與小孩的認知不一樣,初學者與進階語言學習者的認知也不一樣。因此,若沒有在設計語言教學或是學習活動時,考量、思考如何引發學習者認知的使用,往往就會讓學習者僅透過語言來學習語言。

          同時誘發學習者的認知與語言知識,對於學習者來說,才是啟動雙重(語言+認知)學習機制的最佳學習環境。無誘發學習者認知的語言教學或是學習活動,將讓學習者僅依賴所擁有的語言知識/能力來學習語言。這對語彙及語言知識還不多的語言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拿掉了他們手頭上的一個語言學習工具(認知),僅讓他們靠著零碎及不成熟的語言基礎來進行語言學習。

          我們大概都有看過一群英語語彙仍不多的孩子,在外師或是使用全英文的老師帶領下進行課室活動,即使他們語彙不多,似乎還是「能理解」、「聽得懂」,這表示他們不是僅依賴語言知識來理解,認知也是幫助他們理解的重要關鍵。下圖代表的就是一個初學者的語言學習畫面:其中較小的黑色圈代表的是初學者尚未發展成熟的語言知識,這是因為語言知識不足,他們就需要更為依賴利用非語言的認知(較大的紅色圓)來進行學習。

          但是,對一群已經學了第二語言一段時間的學生來說,他們擁有更多的語彙與語言知識,這時他們的認知與語言知識的使用比例就不會像初學者那樣(如下圖示)。

          藉由上面兩個圖示,我們要傳達給語言教師的訊息就是:越是初學者(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初學者),我們課堂上的活動設計就越是要確認這個活動,能否積極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認知的使用。也就是說,語言的教學與學習應始於認知,越能引發學生認知的活動越好。

          那什麼叫做積極的認知使用呢?任意給學生一個情境,就是一個引發學生積極使用他們認知的活動嗎?當然不是。Nils Jaekel 在 2017年出版的著名語言學刊 Language Learning 裡對這個問題有所著墨:一個能積極引發學生認知的語言學習活動,是指對學生在認知上有「挑戰性」、且能促進學生思考、「想要」積極解決問題的任務或活動。有挑戰性的教學或是學習任務,才會促使學生真正去使用他們的認知。

    Nils Jaekel 強調:

          "Increasing the cognitive demands of tasks...push learners to greater accuracy and complexity of L2 production...off the added benefit of processing the L2 more deeply, particularly as these [teaching] approaches rely on implicit learning."

          「增加教學或學習活動時的認知負擔與挑戰性,將會促使學習者增進他們在第二語言產出的正確性與豐富性……,並加深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他們所接受到的第二語言輸入的咀嚼和整理……,這對於隱性學習情境的人更是如此。」

          上面的觀點(要確認教學活動對於認知的需求與挑戰性)聽起來似乎是個再尋常不過,且是受過語言師培訓練的人都耳熟能詳的「常識」。學著寫教案時,師培生跟初任教師都 會在教案的目標上針對語言 (linguistic)、認知(cognitive)、 情意 (affective) 這三個面向撰寫。但是我們往往在檢視實際教案內容與課室活動執行時,會發現活動內容通常主要都是針對語言層面,或者其他兩個面向(情意、認知)導向的活動,並沒有與語言面向緊密的扣緊在一起。就算有,這個活動任務所需求的認知知識 (cognitive task demand) 也尚未如 Nils Jaekel 所稱,是「具有認知挑戰性」(cognitive demanding),且能驅使 (push) 語言學習者認知思考 (process the input deeply),進而有更精確、更豐富(語彙與詞構)的產出。

          Nils Jaekel 所建議的原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這邊舉出一個具體的例子,提供教師思考。前一陣子在某個單字學習單中,發 在介紹完 lake、river、sea 這三個與水文有關 的單字練習後,同一份學習單上更列入幾個認知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 lake 與 river 的差別在哪?大概學生們都知道 lake 與 river 的中文意思。但若要學生應用學過的單字,更進一步地舉出區別 lake 與 river 的點時,可能有很多人都得認真想才能回答這個 問題。上述所說的認知知識上的需求,並不是只是單純地指「知道(意思)」或是「理解」, 而是指該「語言學習活動」會驅使我們運用所知,認真地思考「與該語言字彙或是表達方式」相關的(認知)知識。

          接下來,我們再思考另一個針對上面所說的,「語言活動需驅使學生認真地思考非語言面向的相關知識」的例子。老師在課堂中進行聽說活動時,會「反覆或單次播放音檔」,並詢問學生問題。有時也會在播放音檔前,先讓學生看過 guide questions,聆聽之後再請學 生回答問題。低程度的學生往往有可能因為語彙不足,或是聽力不夠好,而得「認真思考」剛剛聽到的是什麼字。這邊要強調的是,Nils Jaekel 所建議的 cognitive task demand,並不是讓學生針對「語言面向」有太多負擔(因此,具認知挑戰性並不等於「難」),而是透過參與語言活動時,藉由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學習時,引發非語言面向(但是相關)的認知知識的思考,並非僅是單純涉及語言知識的學習歷程。也就是說,透過讓每個活動都變成「語言與認知」雙重輸入的活動 (dual modality input),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深化。

          接下來的專欄中,我們將依據上面原則,針對聽、說、讀、寫提供可促進語言教師思考的活動。本期專欄可當成導論,鼓勵老師們針對所設計的教案、活動內容,仔細評量是否如課程目標 (objectives) 上的語言 (linguistic)、 認知 (cognitive)、情意 (affective) 三個面向的涉入。下列簡易的檢核表提供老師們參考。老師隨時可加入與學生背景相關的評量標準。其中,誠實檢核非常重要,老師在設計教學或學習活動時,要真的能夠確認該活動不僅僅是用語言來教語言。課室內(甚至課室外)的活動都需要是能同時涉入語言(積極涉入已知語言知識)、認知(具有認知挑戰性)、情意(夠有趣且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藉此,才能營造深刻又有效的語言教學或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 DeKeyser R. & Larson-Hall, J. (2005). What does the critical period really mean? In J.F. Kroll and A.M.B. de Groot (Eds),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 (pp. 88-10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aekel, N., Schurig, M., Florian, M., & Ritter, M. (2017). From early starters to late finish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arly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Language Learning, 67(3), 631-664.

     

    封面圖片來源:Freepi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