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按鈕

師德文教(股)公司 - 師資訓練、檢定認證、英語資訊、英語人才資料庫、英語教學討論區、英語教學用書、委辦師訓、師資先修班、TKT、教師聯誼會、兒童英檢、全國兒童英語檢定、兒童英語檢定、兒童英語
  • 首頁
  • 進修課程
  • 英語檢定
  • 圖書.教具
  • 網路商城
  • 其他服務
  • 會員中心
  • 客服中心
  • HELLO! E.T.

  • 英語教學德博士

  • HelloET ( 65 )
  • 大師開講 ( 17 )
  • 中文證夯 ( 15 )
  • 名人對話 ( 54 )
  • 活動報導 ( 6 )
  • 教學好評 ( 9 )
  • 教學得來速 ( 8 )
  • 教學實務 ( 372 )
  • 教學議題 ( 123 )
  • 新聞報導 ( 52 )
  • 補教經營 ( 4 )
  • 試用大隊 ( 28 )
  • 聚焦英檢 ( 21 )
  • 數位講座 ( 9 )
  • 課程報導 ( 1 )
  • 辭源好好玩 ( 10 )
  • HelloET
  • 大師開講
  • 中文證夯
  • 名人對話
  • 活動報導
  • 教學好評
  • 教學得來速
  • 教學實務
  • 教學議題
  • 新聞報導
  • 補教經營
  • 試用大隊
  • 聚焦英檢
  • 數位應用
  • 數位講座
  • 課程報導
  • 辭源好好玩
  • 線上客服
  • LINE@
  • 英語獨立閱讀能力養成計劃

    2016/11/4 分類:大師開講 作者:鄭錦桂 點閱次數:5374

           英語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及興趣,為此教師除了需靈活融合多元的教學方法,更應提供學生充足的閱讀經驗,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及閱讀技能達到閱讀理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根據 Vygotsky 的認知發展論,學習者有兩個發展水準,一是實際的發展水準 (actual development),指未學習者在未經協助下,獨自完成任務的表現水準;二是潛在的發展水準(potential development),指在成人引導或有能力的同儕合作下所展現的水準,兩者間的距離就是「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在此區域內,成人的協助引導可促進學習者的認知發展。Vygotsky 更進一步提出「鷹架理論」(scaffolding),說明學習者在同儕或師長的鷹架之下,漸漸由生手變成專家的過程。教師同樣應該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歷程搭建適當的鷹架,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閱讀中有四項主要的活動,活動是循序漸進的:先由老師朗讀給學生聽 (teacher reads aloud),接著在分享閱讀 (shared reading) 及引導閱讀 (guided reading) 活動中,由老師跟孩子一起讀,最後再讓孩子獨立閱讀 (independent reading)。下面兩圖 (Mooney 1988) 顯示了這四種活動在閱讀材料的難度,以及教師提供支持度上的差異。圖 1 顯示朗讀活動所選用的閱讀書籍通常挑戰性最高,其次是分享閱讀及引導閱讀,而在獨立閱讀活動中所選用的閱讀材料最簡單。相對地,圖 2 顯示老師在朗讀活動中所提供的支持最多,之後逐步釋放責任給學生,直到學生能獨立閱讀。以下將詳細介紹這四種閱讀活動。


    【一、老師朗讀給學生聽】
    老師朗讀、學生觀察:朗讀活動中,老師是主要的閱讀者,學生則是聆聽及觀察者,目的是示範流暢的閱讀,讓學生在能夠獨立閱讀前,仍可透過教師朗讀享受閱讀樂趣,引發閱讀動機。此外,朗讀也可擴充學生的口語詞彙及背景知識,可說是其他閱讀活動的基礎。朗讀活動是全班性的活動,教師可固定用課堂前 5-15 分鐘進行,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在某個動態活動之後,教師也可適時插入朗讀活動讓學生安靜下來。
           在英語為母語的學習情境裡,朗讀的讀物通常高於學生程度,也就是學生對書中文字的認讀比例 (word recognition accuracy) 低於 90%。台灣學生除了識字率,口語字彙也有限,因此老師朗讀的內容必須是學生能聽懂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學生才能吸收學習。如何提供可理解的輸入呢?對於閱讀初學者而言,圖多、字少、圖文緊密配合且重複句型多的圖畫書是最佳選擇。另外,若內容與教科書主題相關,且含有學生學過的句型與字彙,學生也會比較容易理解。除了難易度的考量,也宜透過朗讀讓學生接觸各種類型的讀本,幫助學生建立不同文體架構的背景知識。最重要的是,老師應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才能傳達出閱讀熱情。
           朗讀前,老師可先介紹書名、作者、繪者等相關資訊。朗讀時,老師應隨文本內容與情境調整聲調及語氣,再搭配表情動作,引起興趣並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因此,老師應事先演練才能有生動的表現。教師可使用「大書」或將書中內容投影放大呈現,讓學生能清楚看到圖文,並在朗讀時指著文字,讓學生建立口語(聲音)及書寫文字(字形)的連結,再加上教師的表情動作(意義),更能達到結合形、音、義的效果。 


    【二、分享閱讀】
    老師朗讀、學生協助:分享閱讀也是全班性的活動,教師雖仍擔負閱讀的主要責任,但學生不再只是聆聽,而必須開始分擔閱讀責任。分享閱讀讓學生透過共讀,能學習閱讀策略及培養閱讀能力。適合的讀本,為有重複句型的可預測文本或含大量押韻字的文本,學生較能輕鬆跟讀。此外,老師朗讀過的文本,也適合做分享閱讀。
           以下是分享閱讀的實施流程,其中第一、二個步驟與教師朗讀給學生聽的教學流程類似,若是朗讀過的書,則可直接進入第三步驟。但若是新文本,實施時仍須先經過一、二步驟。

    1. 準備活動:老師可先介紹書籍封面及書中圖示,再以「提問」方式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鼓勵他們預測文本內容。接著將學生的預測寫在黑板上,指示學生閱讀時再檢視預測的正確性。
    2. 朗讀示範:第一次閱讀由老師朗讀示範。老師可以指著文字讀給學生聽。需注意的是,老師應用自然且帶有感情的方式朗讀,以抑揚頓挫的音調、節奏快慢、斷句及表情動作增進學生對文本的了解,亦可透過提問,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必要時補充中文說明。
    3. 師生共讀:聽完朗讀示範,老師即可邀請學生共讀。剛開始可讓學生跟讀 (echo reading),老師唸一句,學生跟著唸一句,或是帶全班齊聲朗讀 (choral reading)。接著逐漸將閱讀責任釋放給學生,如剛開始時由老師唸大部分文字,僅在某些關鍵字前停頓,讓學生唸出,或是僅邀請學生朗讀書中重複出現的句子。隨著學生熟悉文本,老師可分配愈來愈多的閱讀工作給學生,例如老師唸旁白,學生唸對話,或讓學生輪流朗讀句子、段落或不同角色的對話。
    4. 融入閱讀策略教學:閱讀時,老師可根據學生閱讀的困難、文本的性質或教學目標適時融入閱讀策略教學,例如,從上下文猜測字義 、提問、推論、監控理解、摘要、用圖像來想像文本 (visualizing) 等。老師可採取放聲思考 (think aloud) 說出自己的思考流程,並示範如何運用各種閱讀策略解決問題或增進閱讀理解。
    5. 後續活動:用以加深學生印象,如字卡分類活動,或請學生獨立閱讀剛讀過的文本。
     

    【三、引導閱讀】

    學生朗讀、老師協助:引導閱讀是小組閱讀的活動,老師根據不同程度或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適性的閱讀指導, 再依據每組程度選擇適當的讀物。每組的閱讀指導時間約 15-20 分鐘, 當老師與一組進行引導閱讀活動時, 其他組的學生則至教室內的各個學習站 (literacy learning stations) 輪流進行其他活動。引導閱讀活動中,學生須擔負大部分的閱讀責任,因此須依據各組學生的程度, 選用難度稍具挑戰性的文本(正確認讀比例 90-94%),無人協助下, 學生可能會有閱讀困難, 但若老師提供學習的鷹架,從旁輔助指導,學生便可學習如何解決閱讀困難,漸漸地提升閱讀能力。
           引導閱讀的教學步驟如下:

    1. 將學生分組:依學生程度分組,一班約分 4組。老師視每組程度挑選適合的讀本,並依據各組的閱讀困難及學習需求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2. 閱讀前的準備:與學生討論書名、書內圖片及與該書主題相關的生活經驗,藉此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以利其閱讀理解。此外可鼓勵學生預測書的內容,或直接為學生指明閱讀重點 (如 Read to find out why the house is too noisy.),讓學生的閱讀目標更明確。
    3. 學生嘗試自己閱讀並運用閱讀策略:引導閱讀時,同組的學生每人都拿相同的書。先讓學生單獨唸、輪流唸或合唸,老師藉此觀察記錄。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從旁提供支援、建議或回饋。老師可直接提醒學生用曾學過的閱讀策略解決問題或增進理解,也可用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如學生唸錯一個字,老師可用問題幫學生找尋線索,如:What is the first letter?、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Is the word a noun, a verb or an adjective?。但若學生仍無法解決問題,老師可以示範如何運用閱讀策略解決問題。閱讀後,老師可請學生重述或進行摘要,或問問題檢核學生的理解度;也可請學生發表心得與感想,與自身生活經驗連結。

    4. 後續活動:引導閱讀後,老師可依據剛剛的觀察,針對該組學生的閱讀困難及文本特性提供迷你教學 (mini lessons),教導字母拼讀規則、常見字、文法規則、篇章組織架構及閱讀策略等。之後,學生便前往各學習站進行其他活動,如字圖卡配對、聆聽有聲書、引導寫作、製作小書、獨立閱讀、夥伴共讀 (partner reading)、讀者劇場等。每一組在每個學習站停留的時間會配合各組引導閱讀的時間,老師每指導完一個小組閱讀,其他組便前往下一個學習站進行下個活動。

    【四、獨立閱讀】
    學生閱讀、老師觀察:獨立閱讀是學生在沒有老師或同儕支持與協助的情況下,自行選擇有興趣的書籍閱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流暢度及興趣。在獨立閱讀階段,老師仍應對讀物的難易度作分級,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書籍,避免學生選到過易/難的讀本。獨立閱讀的書籍要夠簡單,才能讓學生在流暢閱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一般而言,正確認讀比例在 95~98% 比較適合作為獨立閱讀的材料。
           另外在課堂朗讀、分享閱讀及引導閱讀中重複練習過的文本,即使原本較難,但經過重複閱讀與指導後難度已大幅降低,也適合讓學生獨立閱讀。老師可在每堂課規劃一段師生共同進行獨立閱讀的時間。另外,當老師與某一小組進行引導閱讀時,其他組的學生也可進行獨立閱讀。此外,教師可讓學生以閱讀日誌 (reading log) 紀錄閱讀的日期、書名及喜愛程度,以瞭解每位學生的閱讀狀態與進展。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絕非一蹴可幾,應循序漸進引導;透過不同的閱讀活動,學生學習承擔愈來愈多的閱讀責任,累積正面的閱讀經驗,逐步建立信心,最後終能邁向獨立閱讀的目標。